付堉琪,社会学院2014级优秀毕业生,被保研至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专业,曾发表《新媒体环境中重温科技期刊编辑的人文情怀》(通讯作者、第二作者)、《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积极应对》(第一作者)等文章。学生工作方面,他曾担任社会学院学生会主席、博文调研协会会长等职务,并参与设计华中师范大学“小桂”的卡通形象。
兴趣所向,探索未知
在高考之后,通过一些经典著作,付堉琪对社会学这个专业有一个初步的理解,社会学可以从不同视角去探索世间百态这一点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因此,虽为理科生,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华中师范大学,选择了社会学专业。在大一上学期,对社会学兴趣日趋浓厚的他下定决心要在学术科研这条路扬帆远航。
学术科研从来不是一条好走的路,在被问及是何原因驱使自己坚持走下去时,付堉琪回答道:“主要是社会学适合自己,因为我喜欢去探索不同的视角下的社会,也期待和他人的思想进行碰撞,这也算是一种开荒,而在学术科研上我能很好地体验到上述两点。”
学术积累是基础,科学创新是目标
如何能够在学术科研上走得更远是付堉琪一直思索的问题,他曾向学院内一位学术功底扎实的老师请教。那位老师认为,“大学学术的学习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己对于专业知识一窍不通,第二阶段是懂得了一些皮毛,而什么问题都敢提,第三阶段是认为自身还是有很多的不足需要去改进。现今过于强调创新其实是身处于第二阶段的一个误区,很多人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去为了创新而创新,实际上,由于很多时候研究会受限于研究者自身能力和客观上的技术条件,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不要去好高骛远,而是应该去打好学术的基础。”
付堉琪也以自己毕业论文的写作经历为例,谈了谈学术积累的重要性。不同于他之前一直做的定性研究,此次毕业论文运用的是定量研究的方法,所以需要大量的调查时间和相关知识的积累。厚积才能薄发,如果没有学术知识的积累为基础,那么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承担责任,忍受孤独
当谈到自己是如何平衡学术研究和其他事物时,付堉琪认为,首先要理清思路、做好选择,其次要负起责任、有所担当,三是有所侧重、明确方向。学术科研这条路不好走,也不能一蹴而就,这其中需要时间的沉淀和自身不懈的努力。付堉琪认为要是想要在学术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首先需要不断地思考,广泛地阅读,这样能看到许多不同的视角,对于自身知识的积累也有裨益。其次,要去学会忍受孤独,在积累学术知识的过程一定会是孤独而且痛苦的,但也未尝不是一种开荒。还有就是要做出自己的选择,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要患得患失,否则反而会失去更多的东西。最后,他重申了承担责任的重要性,虽然一点点的成就很难让整个社会都变好,但至少还可以让身边人更好。
再回首,四年前那热衷于开荒的小小少年,如今早已风度翩翩。改变的是外形和气度,不变的是立志在学术科研的道路上走下去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