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下午2时,我院有幸邀请到格里菲斯大学人类服务与社会工作学院教授Patrick O’Learry为我院社会工作专业(MSW)研究生作了题为“The Social Work Relationship and Role of Hope:Can we measure this?”的讲座报告。此次讲座由社会学院黄君老师主持,社会学院郭之天老师全程翻译了本次讲座。
![](/virtual_attach_file.vsb?afc=9U4lAsLRlYoz-an17QfLmlaLNU8MRVmkoRMRL7-8U4vPL7L0gihFp2hmCIa0L1h2LYhRL1yPU4NYMRGaL4U4ozv4MzrkMRLbL878MmNYLRAFLNQ7LNn7MRQFnzf7MYb/v2veo4OevDAZ_ShXptQ0g47YLRC0LzvsM4vJqdNnx&tid=1206&nid=17777&e=.jpg)
讲座开始,Patrick O’Leary教授介绍了社会工作测量及其影响,简要讲述了“Hope”的概念以及如何对“Hope”进行测量。教授指出,社会工作有许多的干预模型,但是调查显示干预结果与所采用的模型无关,对干预结果产生影响的两个因素分别是关系质量和希望的建立。不同于医学这样高度发展的职业类别,对于社工实践来说,关系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其中关系的建立可以是微观层面上的也可以是宏观层面的。
![](/virtual_attach_file.vsb?afc=9oRAARL8lDolQ7L1N7PMzV7M7CDMz7maMzUDolr2LzNaM4-0gihFp2hmCIa0oSysUSh2U1yiLNWVLm98Lm9ZUNCiMz-DLmMkM77iUmUsnmVFU8MkUzARM4MFU4fRnSb/v2veo4OevDAZ_ShXptQ0g47YLRC0LzvsM4vJqdNnx&tid=1206&nid=17777&e=.jpg)
Patrick O’Leary教授进而从社会工作与希望的关系进行讲解,指出社会工作与“希望”有着并本质的联系,“希望”对社工实践至关重要,社工即把“希望”作为改变的途径,又把它作为幸福和社区的必需品。但是对于希望我们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不要受到商业化等言语对希望的建构。社会工作在中国经历了本土化过程,并不断赋予社会工作价值意义,但是无论本土化怎样进行,关系和希望是不会改变的。
![](/virtual_attach_file.vsb?afc=9MzvA8M7CsMRCYo1RnVn7LanzrVoRUm4Llr7UN78U4-sUl-0gihFp2hmCIa0LSyiU1hVn1y4nzUDnNLDMzUbM7UbMR9aLmQVUmMVU4G4M4AFnzf2L8MfolVFUzNDM1b/v2veo4OevDAZ_ShXptQ0g47YLRC0LzvsM4vJqdNnx&tid=1206&nid=17777&e=.jpg)
随后,Patrick O’Leary教授指出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关系是建立希望的场所。并以实例结果展示了在社会工作干预前后,案主对于希望的感知能力与幸福感的变化。结果显示早期干预是重要的,对于结果更有影响的不是社会工作者的干预,而是社工对案主干预的频率与层次。此外,教授还向我们介绍了他针对边远地区问题少年的研究及成果,让同学对本次讲座的内容加深了印象。
最后,同学们就相关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Patrick O’Leary教授都一一作答,同学们受益匪浅。此次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