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师资队伍 >> 全职教师 >> 社会学系 >> 副教授 >>
王欧

姓名:王欧

职称:副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劳工社会学、家庭与性别社会学、城镇化与城乡发展、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联系方式:kcwang@ccnu.edu.cn

办公室地址: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806办公室

基本信息

王欧,男,1985年生于江西省永丰县,201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现为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劳工社会学、家庭社会学、转型社会学等研究,近期重点关注城乡产业发展及其中的劳工问题、农民工家庭与性别关系变迁、农民工子女教育与代际流动、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等议题,长期关注相关议题的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项目资助,研究成果发表在《社会学研究》《妇女研究论丛》《读书》等学术期刊,也刊载于《人物》《凤凰周刊》《腾讯新闻》等公众平台。研究成果获得第七届余天休社会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21)、第四届费孝通优秀论文(2021)、第九届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社会学优秀成果奖”(2025)以及多次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学术荣誉,个人入选2022年度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之“楚天学子”项目。

主要教育与工作经历

20227月至今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2019年7月- 2022年6月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讲师

2013年9月- 2019年6月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领域

劳工社会学

家庭与性别研究

城镇化与城乡发展

社会不平等



讲授课程

本科生:社会调查、中国社会、劳工社会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研究生:劳工社会学专题



主要研究成果

(一)学术论文:

1.王欧:《照料VS经济:女性农民工的母职困境》,《读书》2025年7期。

2.王欧、胡星宇:《“中年工厂妈妈”:县域产业发展下的农村女工母职实践》,《妇女研究论丛》2024年第5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妇女研究>》2025年第1期全文转载)

3.王欧:《大龄农民工的“下沉式”工作流动》,《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30日第A05版(由该报“调查研究”专栏刊出,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4期论点摘编)。

4.王欧:《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再生产与乡村发展——基于农民工输出地与打工地的城乡追踪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

5.杜博、王欧:《作为“统筹者”的女工:县域城镇化背景下的女工新身份——以华北Z县自雇装修工为例》,《妇女研究论丛》2023年第6期。

6.王欧:《家庭化与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转型》,《社会学研究》2022年第1期(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社会学>》2022年第3期转载)。

7.王天夫、王欧:《“疏离型”代际关系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结构转型——以新生代大龄单身男工为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

8.王欧、王天夫:《多重制度脱嵌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困境——以新生代大龄单身男工为例》,《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9.王欧:《城乡发展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流动——基于打工地和输出地的城乡追踪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10.陈安娜、王欧,《国家干预与社区工作的去性别化与再性别化——对武汉疫情治理中职业性别隔离的实地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21年第3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妇女研究>》第5期全文转载)。

11.王欧:《留守经历与性别劳动分化——基于农民工输出地与打工地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2019年第2期。

12.朱新卓、王欧:《教师的阶层文化与教育的文化再生产——西方学者论阶层文化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教育研究》2014年第12期。

(二)学术评论:

1.王欧:《数据标注产业中的资本、政府与劳工——评<科技资本与地方发展的纠葛>》,《二十一世纪》2025年208期“三边互动”短评。

2.王欧:《青年工人的成年转型困境——评席尔瓦的<无可达标:波荡时代美国青年工人的成年转型>》,《社会学评论》2019年第2期。

3.王欧、王天夫:《城乡流动与农民工家庭变迁——评<男性气质妥协:中国的农民工流动、家庭与性别>》,《妇女研究论丛》2019年第1期。

(三)图书章节:

1.王欧:《项目制下的模块劳动:软件工程师的劳动过程》,载于《清华大学中国软件工程师调查(第一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24年。

2.王欧:《从体制吸纳到绩效强化:两极化医患关系与小概率医患纠纷外溢》,载于《清华大学中国医师调查(第二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24年。

3.王天夫、王欧:《社会分层及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 载于《中外社会治理研究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四)公共社会学文章:

1.《妈妈为什么打工?》,《人物》2025年8月18日:https://mp.weixin.qq.com/s/F6Ldqz_VYzxwChmT4m-6SA。

2.《超龄农民工,在零工市场“退而不休”》,《凤凰周刊》“冷杉RECOED”栏目2025年8月12日:https://mp.weixin.qq.com/s/uimS5nxC-IRpUogWG_aGgA。

3.《“没有社保,不敢生病,只能打工”,农村大龄女工的养老困境》,《腾讯新闻》“万象工场·学人说”栏目2025年7月16日:https://mp.weixin.qq.com/s/RaYw2tf1Kh4ZQoDUNQdV-g。

4.《超龄农民工,飘向何方》,《每日人物》2023年6月8日:https://mp.weixin.qq.com/s/Z-CKMLL2oZe8-cBQ9a3p6g

5.《“清退令”背后:8000万超龄农民工退无可退》,《腾讯新闻》“解法”栏目2023年3月28日:https://new.qq.com/rain/a/20230328A0932O00

6.《追踪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社会学研究》期刊“作者手记”2022年2月6日:https://mp.weixin.qq.com/s/UVH8LrAqJKohgPTl9dTUOA


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县域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路径的影响研究》,2022年,主持,在研。

2.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农民工与中产家庭的亲职实践及其对代际流动的影响研究》,2021年,主持,在研。

3.国务院研究室委托研究项目:《城乡发展背景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流动研究》,2020年,主持,结项。

4.中央高校基金业务费专项基金新进教师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子女的代际流动新趋势》,2021年,主持,结项。

5.湖北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流动的新传统主义: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劳动力再生产模式变迁研究》,2019年,主持,结项。



主要学术荣誉

1.系列论文“家庭化转型对新生代农民工及城乡关系的影响研究”(2021-2022年在《社会学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发表的4篇相关论文)获第十四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25)。

2.论文《内外兼修:养殖资本下乡的空间文化实践与生产经营机制》(在投论文)获2024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第八届农业社会学论坛征文特等奖

3.论文《家庭化与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转型》(《社会学研究》2022年第1期,独作)获第六届栗林论坛优秀论文(2020)、《社会学研究》杂志2022年度“十大好文章”、《中国人口年鉴(2023)》优秀论文以及第九届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社会学优秀成果奖”(2025)

4.论文《留守经历与性别劳动分化——基于农民工输出地与打工地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2019年第2期,独作)获第四届费孝通优秀论文(2021)、第十三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22)。

5.博士学位论文《流动的新传统主义与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再生产模式变迁》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9) 、第七届余天休社会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21)。

6.专著《中国农村教育阶层再生产功能的文化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第二作者)获第十一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8)。

7.硕士学位论文《文化排斥:学校教育进行底层社会再生产的机制——基于武汉G中学的实证研究》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2)。

研究生招生情况

每年分别接收2-3名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在课程体系等培养环节之外,坚持举办“城镇化与城乡发展研究”读书会,坚持与学生一起前往城乡调查点开展田野调查,努力让所带学生受到较为规范、严谨的社会科学理论、方法和经验研究训练。

联系方式

办公地点: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806办公室

通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文科科研楼北楼)806办公室,430079

电子邮箱:kcwang@ccnu.edu.cn

联系我们

  • 武汉市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西区文科教研综合楼(北楼)7-9楼社会学院

  • sociology@mail.ccnu.edu.cn

  • 联系电话:027-67868324

  • 书记信箱:973141081@qq.com     院长信箱:pfu@mail.ccnu.edu.cn

官方微信

网站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