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预告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活动预告 学术活动 正文
【社院风采】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桂子群学”讲堂第47期—“公共性”与“抗逆力”:衰落农村重建的双重动力

时间:2018-11-19来源:社会学院

20181119日下午14:00,社会学院邀请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芦恒教授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1楼报告厅作了题为“‘公共性’与‘抗逆力’:衰落农村重建的双重动力”的学术讲座。出席本次讲座的有社会学院的李雪萍老师、刘杰老师、吕方老师以及社会学院17级、18级的全体同学,刘杰老师主持了本次会议。

讲座伊始,刘杰老师对芦恒教授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之后,基于二人的同学关系对芦恒教授进行了高度评价。在开始今天的演讲之前,芦教授先从自身生活环境和乡村发展的国际背景谈衰落农村的重建问题。他认为对农村空心化问题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乡村衰败叙事”上,更应该关注“乡村公共性重建话语”。接着,芦教授对讲演题目进行了特别说明,指出“衰落乡村地域”是综合性视野下的跨区域的概念。并说明了该研究问题的背景,包括对近年来乡村地域空心化现象、东北地区昌衰话语的一种责任、义务性回应,及对日韩相关研究的借鉴与反思;最后指出作为社会科学者,应客观地去研究。在具体内容上,芦教授重点围绕“公共性”与“抗逆力”两方面展开了论述。

首先,芦教授从政治自由主义视角和有机系统论视角解释了“公共性”这一一概念。然后对农村重建动力之一:“抗逆力”进行了详细阐述,他从地域抗逆力的四个构成部分(坚固性、储备性、快速性、资源动员性)谈衰落地域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社区要挖掘自身的内固性阶段。包括挖掘乡村传统内在的技术优势以促进村庄抗风险的稳定性、挖掘乡村社会内在组织优势。第二阶段:储备性阶段。在技术和经济层面上,是指当出现突发状况或意外时,是否有替代性的技术保障和额外的经济资源;在社会组织层面上,是指对于非自然风险的乡村公共治理风险,在组织和社会层面上也注意储备资源。第三阶段:资源动员阶段。强调从行动者网络的角度,主张抗逆力产生于行动者之间发挥各自的能动性之后的网络中。第四阶段:快速应对风险阶段。即强调组织和社会层面的组织结构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以及协作网络中信息传递与反馈的速度。

随后,芦教授指出只有“抗逆力”这种风险管理思维框架还不够,还需要引入“公共性”这一动力,因为公共性具有道德批判性与反思性,可以对衰败落域治理中的抗逆力起到一种道德监督作用。由此芦教授认为乡村振兴话语自身应包含“风险应对”和“公共性反思”的两种考量,两者动静结合,互生互促,相得益彰,最终为乡村的“振兴”提供双重动力。

芦教授结束了精彩地讲演之后,还对同学们提出的相关问题做了详细解答。最后吕方老师进行了总结,表示欢迎芦教授再次来我院开展学术交流。本次讲座至此圆满结束,芦教授为我们在研究衰落农村重建问题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观点,本次讲座使同学们对这一研究问题有了更为深刻地理解,同时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启示与反思

联系我们

  • 武汉市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西区文科教研综合楼(北楼)7-9楼社会学院

  • sociology@mail.ccnu.edu.cn

  • 联系电话:027-67868324

  • 书记信箱:973141081@qq.com     院长信箱:pfu@mail.ccnu.edu.cn

官方微信

网站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