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任叙昂)2023年10月1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高质量发展暨院友座谈会在文科综合楼北楼912教室举行。随后,优秀院友李骏、李棉管围绕“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开展学术分享与交流,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院长符平主持了交流会,魏海涛老师进行会议总结。
李骏研究员以“不期的相遇,永远的事业”为主题,回忆了与社会学“不期的相遇”,分享了定量研究的相关心得。他回忆了自己对社会学“不期的相遇”的学术生涯,并分享了从本科到博士期间自身研究方法的变化,将其总结为本科模仿,硕士规范,博士定型。对于如何做定量研究,李骏研究员认为,定量研究从很大程度上是“方法驱动型”的研究模式,即定量研究的核心是掌握技术、深挖数据库里的丰富信息、通过方法来发现问题。他认为好的定量研究应该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抓住核心变量而非面面俱到,形成点-线-面-体的思维模式,将自己研究的关注点串联起来,强调研究与研究之间的关联性、体系性。随后,他以《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变迁与分层》为例,强调了定量研究的变量之间应该反应横向共时性和纵向历时性两方面的变化;还以《21世纪中国社会心态的谱系与变迁》为例,说明了好的定量研究应该呈现出动态性,还需要通过操作化将抽象问题具象化、可测量化。
此外,李骏研究员还从期刊编辑的视角对同学们的论文写作提出了建议。他认为,研究的选题应该有新意但不跟风,理论研究应该“从文本到现实”而非“从文本到文本”;定量研究应该更深入细致的探讨变量之间关系,而非只流于形式而没有实质的内容。他还特别强调了语言的精准性、流畅性以及文风的统一性,并建议同学们应该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最后,他倡导大家要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研究问题,将日常生活理论化、学术化、问题化。
交流会下半场,李棉管教授分享了自己长期从事定性研究的一些经验和写作技巧。从问题的提出、文献回顾、研究设计与案例描述、案例深描、理论提升和结论与讨论六个部分进行了讲解。他指出,引言是逐渐聚焦的过程,作用在于从研究背景中提出问题,表现为从社会现象相关的战略背景引入从政策文件、统计数据、社会报告并逐渐进入社会现象本身,进而呈现出该社会现象中的悖论和值得研究的问题。在论文写作的文献回顾部分,他认为文献综述应该分为述-评-转三个部分。针对“述”的内容,他强调文献的占有量、聚焦性、权威性、时效性、整理的逻辑性这五条标准。他还总结了文献综述的三种逻辑:第一种即以时间为线索整理出不同时期研究框架的变迁;第二种则是对比各种研究之间的视角以及每种视角背后的共同假设和论证逻辑;第三种是只跟某一种主要的理论展开对话,将主流解释的要素提炼出来并作为后文对话的靶子。在研究设计部分,他指出其核心功能是论证自己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在案例描述部分,他强调了案例的深描要在交代完故事脉络后再进行,是从白描的故事中总结出行动者的逻辑以及提炼自己的概念。在理论提升部分,他总结了四种从微观现象上升到中观和宏观的理论层面的路径:第一种是发现“低洼地”,即从视角上对过往的研究进行补充;第二种是发现“断头路”,即从机制上去突破;第三种是发现“岔路口”,即从尽量多的角度去解释某一现象;第四种是发现“新大陆”,即对于以往没有相关解释的社会现象建构自己的解释体系。最后,他认为在结论与讨论应该分为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可以简单回顾自己的研究背景并迅速进入研究问题,再简单说明研究方法、整合自己的研究发现并适当展开;第二部则是展开与过往研究的对话,说明自己的研究证明了什么、推进了什么并说明本研究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以及提及一些与本研究相关但限于篇幅无法具体展开的现象。
两位院友分享后,同学们进行了提问并展开交流,我院魏海涛老师对交流会进行了简要总结,并鼓励同学们要向院友学习,做踏实、有意义的研究。至此,本次学术交流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