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生专访】夏培彦: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发稿时间:2018年06月11日 12:47发布者:宣传中心 章杨毅浏览次数:

夏培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14级优秀毕业生。他是投身科研的勤勤学子,在湖北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其带领的团队的作品《精准扶贫中精英俘获及其生成机制研究——以来凤县黄柏村为研究个案》荣获特等奖;他曾获得BISP留学项目资格,获得推荐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流学习。他也是文体双修的朗朗少年,是华中师范大学广播台和华大艺术团主持队的骨干、核心,也曾参与社会学院足球队从零到首冠的团队建设。

本期优秀毕业生专访,让我们走近这样的社院学子,看一看他来时的路。

章杨毅:很多人在大学都是有唯一一个明确的发展偏重点,然后大家都说学长真的是一个在各方面都很出色的人,那学长是什么时候决定要多方位发展的呢(自己最开始的一个初心是什么)?

夏培彦:我在上大学之前并没有对大学生活进行详细规划,或者做出什么预设,只是有个大致的愿景——想在大学前两年多体验下大学生活,然后在体验过程中慢慢寻找未来的发展方向。

章杨毅:哪方面的成果是自己比较满意的,哪方面又是自己觉得不太够的呢?

夏培彦:其实我觉得可以转换一个形容词,觉得比较“幸运”的——就是在这些多元体验中遇见良师益友,跟他们相处的过程也就是自己进步发展的过程。最不满意的,肯定还是自己时间规划能力。这一点李向阳和张思明做得很好,他们有着在我看来近乎强迫症式的专注,有任务就及时完成,能够做到心无旁骛。

章杨毅:自己如何平衡学习、学生工作、社团活动、实践等等这几个方面,平常的一个时间规划是什么?

夏培彦:我其实平衡的不太好,我也很难从周边找到成功的例子,不仅仅是因为平衡的难度大,更多的,是做出选择后必须舍弃一些东西。而在这方面,李哲立、李敏、韩继翔、郑皓天师兄师姐他们的时间规划能力是我很钦佩的。在同级的同学中,这方面平衡地最出色的恐怕还是王若尘——我们年级的同学都叫他社工王——他在澳大利亚留学的这段日子里,繁重的学业、实习、英语学习、口译证培训及考试、咖啡师培训及资格证考试、足球乙级联赛等我们看起来无法在同一时期一起进行的事情,他竟然做到了,而且还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不过,即便是王若尘,都作出了某些选择,因为不可能在所有方向上都投入百分百的精力。每当做出一种选择,都意味着放弃其他的可能性。所以在我看来,对大多数人而言,同时平衡学科学习、学生工作、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是不可能的。慢慢聚焦自己兴趣所在,做出选择才是比较好的策略。

章杨毅:您怎么看待专才和通才,您觉得他们哪个在以后的就业中更有优势呢?

夏培彦:我觉得现在以我们自身的能力,既谈不上专才也谈不上通才,本科期间的经历,于我而言只能让我在所触及的方向有个大致的概念或者初入学门罢了。不过,以我现在的想法来看,在某一领域聚焦而且有很扎实的功底,同时具有广阔的学科视野的人会更有优势——他们会更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考量,看见更多的机遇,同时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将这些想法转换成现实。而就我个人而言,大学四年的广播台、主持队、足球队、挑战杯、留学、学生工作等经历看似孤立,实际上很多收获都是互相补充与促进的,能丰富我们的视野,在逐渐聚焦的过程中有更丰富的想法。

章杨毅:自己在各个方面的收获是什么,有没有自己一个特别的感悟?

夏培彦:首先就是珍惜朋友。如果遇见一群善良而又有才华的朋友,请一定珍惜他们,他们的一些品质和经历一定会让自己有新的启迪,促使自己的成长。其次是与其质疑当下正在行走的道路,不如多去思索如何利用好现有的环境,为自己目标的实现添砖加瓦。最后多去体验大学生活,多为自己赚些回忆。大学四年其实是很短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变量,我觉得不能够抱着试错或者“以后还有机会”的心态去浪费大学生活。

章杨毅:在整个大学过程中,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一件或几件事

夏培彦:先是学术上的吧:

①大二下学期结束后暑假,因为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及缺乏一些必要的学术能力,我们的课题调研出现很大的麻烦。在我们穷尽自身能想到的办法后,我们决定向校团委的老师求助。我们当时给团委书记杨臣写了一封信,没想到四十分钟后他就回复,愿意为我们提供一些帮助,而且还非常鼓励我们这种利用暑期开展调研的行为,同时还叫上陶力老师帮助我们。虽然还是由于某些原因我们没能将课题继续下去,但这件事让我们意识到,学校是我们的大后方,只要自己有学术意愿,华师能够给自己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②刘杰老师和陶力老师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整个大三——尤其是大三下学期,我们有非常频繁的推进会,那时候是团委的陶力老师负责全校的挑战杯项目,陶力老师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和我们开会,为我们提供建议。刘杰老师是我们的指导老师,在我们最低谷的时候从未放弃我们,而是始终耐心指导,积极地鼓励。有一次我们凌晨四点半发修改后的文稿给他,没想到他凌晨五点一十就回复了,而且有很详细的建议。那时候我们团队就觉得并不是孤军奋战。

③那些我们看起来“高高在上”的学科老师——符平、郑广怀、陆汉文、李雪萍、刘杰等等——大学四年间让我们不断“祛魅”——原来他们也会跟学生坐在肯德基、街边夜市、博雅广场跟学生进行交流,原来他们也撸串喝冰可乐,原来他们也看玄幻小说,原来他们也会一边骑脚踏车一边大叫,原来他们也听流行歌曲....无论如何,我们院系的老师都在尽自己的努力打破与学生的隔阂、促使学生的进步,这是很让我感动的。

再就是课外生活上:

①社院足球队建队没几年,但成绩一直都在进步。我们这一届本来没人踢球的,刘曦、张士武、金马、王上飞、郑皓天等师兄加上我们这届的王若尘就一直靠着个人魅力拉着我们一帮没有基础的人训练并参赛。足球队的氛围特别好,以至于(即便自己很菜)我们从没把踢球当成一种负担,每次踢足球都是很快乐的事情,我们看着它从小组难以出线的水平进步到全校冠军。虽然这与张士武、姬丁怡等主力的功劳密不可分,但能把球队文化建设得这么好,每个人在其中都能全心全意地投入,是很值得回味的事情。

②在美国的时候,与明朝、肖赫曦等好友在麦当劳与流浪汉玩游戏,在优胜美地的深夜探险,在三番的夜色中漫游等经历也是非常值得回味的。在体会孤独的过程中,我们也能逐渐学会享受生活,以及心无旁骛地专注于一件事情。

章杨毅:有没有什么给予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夏培彦:我一位非常钦佩的老师送给我的话,我也转赠给大家:“不要忘记自己曾是一个怎样的小孩,也不要忘记曾想变成一个怎样的大人。”

青春是一场无结果的试验,正因无结果,所以怎样试验都无妨,也正因无结果,所以怎样试验都不踏实。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如夏培彦一样,初心不忘,一路探险,一路收获。千淘万漉,终得黄金满盘。




 

联系我们学院办公室:67868324    本科教务:67868232   

研究生教务(含招生):67865820   研究生学工(含就业):67868325  

本科学工:67868309(含招生、就业)

武汉市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西区文科教研综合楼(北楼)7-9楼社会学院

sociology@mail.ccnu.edu.cn

公众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