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他们默默奉献,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刘田田,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她就是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不凡的党员。她路遇病危老人,勇于救助不留名;她热心公益,积极奉献;她坚持不懈,立足实践,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发挥了青年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偶遇险情,挺身而出,用行为振奋人心
2023年10月31日晚,刘田田和其同学张显乐在返校途中,发现前方聚集了很多人,他们立刻意识到可能有异常情况发生。走近一看,只见一位老人躺在地上,几乎丧失了意识。周围的人群中有人拨打了120,但面对老人这样的紧急情况,都很焦急却束手无策。刘田田和张显乐没有丝毫犹豫,立即采取了行动。通过观察老人的表现,刘田田迅速判断出老人的心脏处于十分危急的状态。她想到自己随身携带的速效救心丸可能对老人有所帮助,于是立即买来矿泉水,耐心地帮助老人服下。同时,他们持续观察老人的呼吸状况,并不断安抚老人使其保持平静。在救护车赶到之前,刘田田和张显乐不敢有丝毫松懈,他们一直陪伴在老人身边。救护医生表示:“在刚才的危急情况下,该老人的血压一度高达220mmHg,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后果可能不堪设想。”在老人情况相对稳定后,老人并没有去往医院而是决意离开。原来,老人来自于四川雅安,独自赴武汉来寻找工作,尚未有稳定住处与工作,并且长期患有冠心病。这时,人群也渐渐散去。但是,刘田田和张显乐决定继续陪伴老人,确保他的安全。在将近一小时后,他们观察到老人应无大恙。在与老人的交谈中,他们了解到老人身上没有什么钱,于是两人主动拿出身上的几百块钱给老人作为路费,并联系出租车送老人前往火车站,等待家人过来会合。
刘田田与张显乐在将老人送到车上并认真与司机嘱咐后,默默离开返回了学校。不过,这件事被路过的校友所看到,校友联系了社会学院相关负责人。通过多方了解,这才确认救人的同学是社会学院2021级社会学博士生刘田田与张显乐。在学校的采访中,刘田田表示,“路遇疾患,出手救人,应该是大家都会做的事情。在未来能够学以致用,希望能用自己所学的社会救助方面知识来为社会作出更多力所能及的贡献。”在这次见义勇为的事迹中,刘田田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担当和智慧,诠释了崇德向善的中华美德,更为身边人树立起可学可信的榜样。
二、热心公益,无私奉献,让善行成为日常
一次见义勇为,已然彰显了刘田田身上的“好人精神”,但是她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初心不移地将善心贯彻于日常行为之中。一直以来,在学习之余,刘田田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她积极参与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爱心包裹项目,作为志愿者为贫困山区的儿童募捐学习生活物品。经过一年的时间,刘田田所带领的团队打破了以往的募捐记录,帮助了更多的贫困儿童快乐成长,她也获得了中国扶贫基金会优秀星级志愿者称号。刘田田也曾利用其专业来帮助身边的同学,她主动成为学校心理咨询处的公益助理,通过一次次主动加班来为缓解同学们的心理问题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德不孤、必有邻。刘田田的行为也鼓舞着身边人热心公益、互帮互助。刘田田曾组织了身边的同学们成立了爱心宿舍的项目。爱心宿舍项目就是通过志愿者鼓励同学们将身边可回收的水瓶、纸张等收集起来,然后由志愿者定期到其回收变卖,所得资金捐助给有需要的人。刘田田积极招募志愿者,并不断发展参加爱心宿舍的数量。她一次次身体力行地上门回收、积极捐助、广泛宣传,爱心宿舍项目最后曾遍布了学校的每一栋宿舍楼。初心不怠,甘于奉献,刘田田将善行成为了日常,这点燃了新时代新征程的“青春之火”,让美德浸润了身边的角落。
三、扎根田野,笃行不怠,以实践做好学术
实事求是,立足实践。自从迈入社会学的研究以来,刘田田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与调研。为了能够真实了解特殊困难老年人的生存发展和心理需求,刘田田投身于五保老人养老问题的长期调研中,对其所在敬老院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跟踪调查。这一年中,刘田田在节假日中无论风雨长途跋涉赶往中心敬老院与老人同吃同住,从而脚踏实地地深入研究对象。为了能够全面掌握基层社会政策的执行过程,刘田田加入到内蒙古某项民生项目的基层队伍当中。她选择来到内蒙古的一个贫苦县。走过的积雪阻行的入户路、风沙沾满的衣物、在烈阳下志愿服务留下的汗水、一个个为了工作通宵的夜晚,都成为了刘田田克服困难与挫折走出象牙塔的难忘经历,也为刘田田的学术论文夯实了真实的经验材料基础。
刘田田一直坚信:“做学术和做人是联系在一起的。”她深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新时代青年,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术素养和专业技能,更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理念,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和带动了身边的人,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刘田田的故事虽然平凡而普通,但却蕴含着不平凡的力量和精神。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