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于2022年9月24日顺利在线举办。本届工作坊由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主办,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浙江大学社会学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山大学社会与人类学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排名以拼音字母为序)等单位共同协办。
工作坊以“迈向新时代的组织研究:变迁与秩序”为主题,共设一个主会场、六个分会场,围绕“组织策略与制度逻辑”“组织理论发展”“数字化与组织运作”“政商关系”“基层治理实践与创新”“政府行为与国家治理”“乡村振兴的组织分析”等议题展开讨论。
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卢治平书记主持。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院长符平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致辞。符平院长在致辞中向参与第十九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对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指导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将本届工作坊交由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主办表达了感谢。符平院长高度评价了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这一品牌学术活动,并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希冀华师社会学能够借助这一主办工作坊契机与全国社会学学科单位加强交流,帮助桂子山的社会学学科发展得更好更快。
开幕式第2项由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两委代表、斯坦福大学周雪光教授代表两委成员发言,周雪光教授简要回顾了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的创立过程,而后周雪光介绍重点讲述了疫情的出现为组织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的组织现象不断出现,原有的组织理论受到挑战,勉励青年学者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来促进组织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开幕式第3项由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魏海涛老师介绍了第十九届组织社会学工作坊的筹办情况,魏海涛老师分别从工作坊的时间安排、投稿录用情况以及工作坊论文主题三个方面介绍此次工作坊的筹备情况和相关安排。
开幕式最后一项议程是由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毛丹教授做《在本土经验研究中抽象普适性理论——以1949-1956年社会组织体系型构研究为例》的特邀演讲。在开幕式结束后,继续开始特邀演讲环节,本环节由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江立华教授主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杨典研究员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王水雄教授分别做《机构投资者与资本快速扩张——兼论资本扩张的组织基础》和《会议决定:有中国特色的组织决策过程》两个主题的特邀演讲。
特邀演讲结束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刘世定教授和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李国武教授对特邀演讲主题做了精彩点评,与会人员积极参与提问讨论并与特邀演讲嘉宾充分互动,在良好的学术讨论氛围中工作坊结束了上午的全部议程。
下午主会场专题是组织策略与制度逻辑,有3位发言人和3位评议人,由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徐晓军教授主持。
第一位发言人是东北师范大学的朱兴涛,发言题目为《摩擦与匹配:金融风险防控规则的演化——基于L县BX、LX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案例》。论文主要讨论了农村资金互助社困顿与失信并存的现状,指明了生存压力的驱使下金融风险往复的出现以及组织依据“事件”重组风险防控规则的创新过程。第二位发言人是上海政法学院的詹轶,发言题目为《钟摆运动下的代理型调适——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发生逻辑再考察》。论文认为我国社会组织主管部门经常会遭遇到“管 放”难题,即在权力扩张与收缩间往往呈现出两极徘徊式的钟摆运动。第三位发言人是南开大学的徐明强,发言题目为《同题多解与梯次选择:地方政府“编少事繁”的应对策略——基于陕西 A 县七个政府部门的比较分析》,讨论在编制刚性约束和治理任务叠加的双向挤压之下,地方政府大都面临了“编少事繁”的现实难题。上海大学刘玉照教授、南开大学王庆明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王修晓副教授分别对上述论文进行了评议。
主会场结束后,工作坊同步开始六个分会场的专题讨论。“组织理论发展”分会场有4位发言人,2位评议人,由华中师范大学李钧鹏教授主持。
第一位发言人是上海财经大学的韩亦,发言题目为《多重印记、制度积淀与组织发展:从大学研究中提炼一个组织演进的机制》,以大学组织为例,研究组织如何从自身的历史中汲取发展的制度资源,提出一个关于组织演进的制度积淀理论模型。第二位发言人是复旦大学的石一琨,发言题目为《秩序与组织:梁漱溟的乡村经济合作思想——在现代中寻归传统的一种更新进路》,探究梁漱溟的乡村经济合作思想的内容及特征。第三位发言人是西北师范大学的田宗久,发言题目为《关系与微观制度关系是社会结构吗?——基于方法论整体主义的分析》,论文基于整体主义视角来理解关系概念,并对其做了澄清与分析。第四位发言人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刘正强,发言题目为《“她”制度:理解信访政治的性别修辞与情感逻辑》,以拟性别化的视角理解信访制度,以具象化地展现信访制度的阴柔气质,挖掘信访治理中所隐含的情感逻辑。中央财经大学的艾云副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的王旭辉副教授分别对上述论文进行了评议。
“数字化与组织运作”分会场有5位发言人,2位评议人,由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王欧老师主持。
第一位发言人是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的郑吉祥,发言题目为《外卖村一种互联网新业态背景下的混住化社会——以杭州市 YF社区二号农居点为例》,讨论了外卖行业的高竞争性与流动性加剧了回迁安置社区混住化的特征。第二位发言人是北京大学的李亚璇,发言题目为《“嵌”尝辄止:产业转型背景下家政从业者的城市适应机制——以上海市 Y互联网家政公司为例》,从波兰尼的嵌入性理论出发分析家政从业者的适应机制。第三位发言人是香港理工大学的周帅,发言题目为《迈向社会干预:服务型组织政策倡导的策略、场域及影响因素》,发现了资源依赖、利益代表、组织理性化和政策网络共同型塑了服务型组织的政策倡导。第四位发言人是华东理工大学的华仁,发言题目为《组织决策分析视角下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生成与运作——基于上海市 Z菜市场管理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形成取决于组织外部多重规则相互冲突的环境和组织内部上下两层行动者的自主性。第五位发言人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梁梦婷,发言题目为《从自授到外包:上海市中小学创新课程开设逻辑研究》,发现外包创新课程体现了学校在制度环境和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权衡。中山大学张永宏副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郑广怀教授分别对上述论文进行了评议。
“政商关系”分会场有4位发言人,2位评议人,由上海财经大学刘长喜教授主持。
第一位发言人为中央财经大学的王修晓,发言题目为《政治吸纳还是组织嵌入——中国私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双重政治逻辑》,研究探讨了政治吸纳、党组织嵌入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第二位发言人为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柳建坤,发言题目为《政治关系网络与县域企业的正规信贷约束——基于全国县域企业调查数据的分析》,考察了县域企业的融资模式、政治关系网络对正规信贷的影响。第三位发言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学,发言题目为《政策陪跑产业——基层政府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组织决策》,讨论了迟滞僵化的科层体制何以能回应新兴产业升级的制度需求的核心问题。第四位发言人为南开大学的王庆明,发言题目为《价格双轨与条块分割:中国电力短缺的结构分析》,讨论了中国电力短缺的结构性动因。清华大学孙秀林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吕方教授分别对上述论文进行了评议。
“基层治理实践与创新”分会场有5位发言人,2位评议人,由华中师范大学范长煜副教授主持。
第一位发言人是河南师范大学的杨威威,发言题目为《体制刚性下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自我调适——城乡关系视角下对浙北M街道的个案研究》,在城乡关系视角下讨论了基层社会的“替代性治理”何以产生的问题。 第二位发言人是华东政法大学的付建军,发言题目为《扩散接力赛:关于基层创新致负现象的一种解释——基于A市H区全岗通制度的案例研究》,解释基层社会创新治理中的创新致负现象。第三位发言人是清华大学李熙玥,发言题目为《超越分异与混合:基层组织建设与保障性住房社区的社会融合》,讨论了影响保障性住房社区社会融合的关键因素,以及促进保障性住房社区社会融合的管理方式。第四位发言人是安徽财经大学武廷会,发言题目为《“软硬”如何“兼施”村规民约在危机情境中的韧性治理功能——基于安徽省L市H镇疫情防控的考察》,探讨了村规民约的“韧性治理”的功能。第五位发言人是湖南大学的鲁宇,发言题目为《条块互动与政策变通》,从政治过程的角度揭示了“土政策”生成机制及变通过程。吉林大学吴海琳教授和中央财经大学庄家炽副教授分别对上述论文进行了评议。
“政府行为与国家治理”分会场有4位发言人,2位评议人,由上海大学纪莺莺副教授主持。
第一位发言人是江西师范大学的刘小峰,发言题目为《隐性阶梯如何破围乡镇“科级天花板 ”效应——基于赣北源乡领导班子换届的观察》,讨论了上级党委及组织部门依据自上而下的政治惯性和地方治理情境构建了乡镇干部水平流动的隐性阶梯。第二位发言人是南京审计大学的汪明琦,发言题目为《政策信号与自主变通:政治动员与基层自主的差异行动逻辑——基于黑龙江省秸秆禁烧政策执行的考察》,构建了政府间“动员—自主”差异行动模型,阐明行动差异背后的制度逻辑。第三位发言人是中华女子学院的陈伟杰,发言题目为《连接国家与社会:政党治理视角下妇联的相倚式动员》,讨论了妇联如何受政治机会结构、组织和网络资源而采取借力的相倚策略。第四位发言人是山东大学的姬生翔,发言题目为《官员选任与流动中的“(党)组织意图”:一个新的解释视角》,提出了官员选任与流动研究的组织分析视角。华中科技大学狄金华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冯猛教授分别对上述论文进行了评议。
“乡村振兴的组织分析”分会场有5位发言人,2位评议人,由华中师范大学江立华教授主持。
第一位发言人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郑永君,发言题目为《党建引领与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基于典型村庄的多案例比较》,揭示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组织机制、实践逻辑和过程演化机制。第二位发言人是南京林业大学的马超峰,发言题目为《梯度嵌入与数字反哺:数字乡村建设中的新农人及其行动逻辑》,以数字新农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在逻辑。第三位发言人是广西大学的赵钏君,发言题目为《农村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谁能更助力乡村振兴?》,分析了农村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第四位发言人是华中师范大学的颜晓婷,发言题目为《政策资源在乡村是如何分配的?——一个 “发展型社区”的解释框架》,提炼出“发展型村庄”的概念来解释政策资源的争取过程。第五位发言人是华中科技大学的郭志杰同学,发言题目为《乡村振兴中的治村之“道”:以Z村村干部为中心的考察》,阐释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干部的行为特征和逻辑。华中农业大学田北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向静林副研究员分别对上述论文进行了评议。
主会场与各分会场的学术交流热烈非常,但本届工作坊也迎来了尾声。在工作坊闭幕式中,华中师范大学郑广怀教授代表主办单位对本届工作坊进行了总结,南开大学王庆明教授代表参会人员进行了发言。最后,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进行了交接,第二十届工作坊将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主办。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黄晓春院长就第二十届工作坊的计划与安排进行了介绍。
至此,第十九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圆满顺利结束。